您现在的位置是:避让贤路网 > 综合
“以大为美”风格再起!上证50跑赢各大指数 权重股成资金宠儿 这些行业被重点配置
避让贤路网2025-07-06 14:48:03【综合】8人已围观
简介炒股就看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今年以来,A股市场整体表现出色,各大指数重心均持续上移。其中,代表“权重股”的上证50指数大幅拉升,截止今日(1月13日)收盘,其年内上涨近5.
炒股就看,以大为美权威,风格专业,再起指数资金置及时,上证全面,跑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各大股成
今年以来,权重A股市场整体表现出色,宠儿各大指数重心均持续上移。行业其中,被重代表“权重股”的点配上证50指数大幅拉升,截止今日(1月13日)收盘,以大为美其年内上涨近5.8%,风格同时较之去年11月低点处累计反弹超20%,再起指数资金置大幅跑赢其他主流宽基指数。上证
上证50跨年活跃,权重股反弹迅猛
2022年7月至10月,受赛道股集体调整影响,加之行业新老龙头集体重挫,一度大幅承压,累计回调近25%,并于去年10月31日刷新近3年低点。不过,随着时间进入同年11月后,上证50指数一改此前“颓势”而大幅拉升,其强劲的走势成功跨年至今。从数据上看,不论是去年11月低点至今还是仅以今年年内涨幅来计算,上证50指数的区间涨幅均位于所有重要市场指数的前列。
注:各大重要指数近期涨跌幅对比(截止1月13日收盘)
上证50指数的“复苏”代表着市场重新偏好权重龙头股,同时也是对此前火热的大消费与大金融行情在指数层面的映射。据悉,上证50指数是由沪市A股中规模大、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,反映了上海证券市场最有影响力龙头公司股价表现。当前,上证50指数对应总市值约18万亿元,从成分组成来看,大金融、大消费板块占据了指数的半壁江山,此外,信息技术、医药、能源、房地产等也占据相当比重。
注:2022年11月以来至今各行业涨跌幅排行(截止2023年1月13日)
近段时间以来,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,加之房地产等方向的稳增长政策不断落地,消费、地产、金融等板块均表现活跃,拉动上证50指数迎来修复。目前,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的“三支箭”全部射出,在经济预期修复下,以大消费和大金融为主要成分的上证50指数有望持续受益。此外,去年年末正式挂牌交易的上证50股指期权也提振市场人气,场内衍生品进一步扩容。
以大为美成为亮点,这些行业倍受青睐
相较于此前小市值股为王的“炒小”行情,去年11月至今的市场行情中,各路资金逐步偏好“以大为美”。具体个股方面,此轮行情中(2022.11.1-2023.1.13),50只成分股中43只迎来上涨,“胜率”占比近86%,其中,以47.9%的涨幅位列榜单冠军,其余涨幅超40%的个股还有(45.8%)、(44.8%)、(43%)、(42.5%)以及(41.6%)。
注:此轮反弹行情中涨幅前20股(区间涨幅:2022.11.1-2023.1.13)
从行业角度来看,除去仅有单股的板块,上证50指数个股分行业平均涨幅榜中,食品饮料概念以35.13%的涨幅位居行业平均涨幅榜第一,非银金融、有色金属、电子、银行股行业平均涨幅也超20%。不过,相较于上述的“优等生”,电力设备行业则表现不佳,4只概念股平均跌近0.81%。此外,若将仅有单股的板块也一同统计,商贸零售板块(中国中免)以42.49%的成绩排名第一,而军工板块则以14.23%的跌幅位居末尾。
注:上证50成分股分行业平均涨幅(区间涨幅:2022.11.1-2023.1.13)
对于后市,近日指出,疫后经济的深蹲起跳+本月潜在的联储转向信号,是接下来市场全面上行的两大动力,持50过节是加强进攻的首选,节后蓝筹先搭完台,成长再唱戏,市场有望再上一层楼。则认为,短期来看,业绩预告披露是影响风格的重要变量,参考历史经验,预计今年春节前后很可能会演绎经典“从上证50到科创50”的局面。中长期而言,宏观经济和增量资金是关键,展望2023年,经济温和复苏,流动性温和改善,在产业政策和趋势驱动下,小盘成长占优的概率可能更大。
(文章来源:财联社)
很赞哦!(8)
相关文章
- 国家卫健委:发热门诊应设尽设、应开尽开是非常重要的
- 浙江金华购房补贴政策覆盖二手房:按契税计税金额的1%给予补贴
- 中国电热毯成欧洲爆款,热泵订单增10倍!谁最受益,能火多久
- 山东银保监局:1-8月制造业贷款增加1303.7亿元,创9年内同期最高水平
- 广东农业农村厅:强化对非法擅自放生外来物种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
- 2022国家医保目录50个中成药上榜:扬子江、以岭各3个入选,康缘、天士力、济川、神威、奇正藏药等各2个入选
- 游戏重制版热销 索尼偏爱“旧瓶装新酒”
- 福特:将以独立公司“电马赫科技”来运作中国电动车业务
- 多省市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,推进“二十条”落地见实效
- 国家发改委: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 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